解决居民“微诉求” 守住社区“微幸福”
刘晓琳
我叫刘晓琳,是樊城区第五、六、七届人大代表,也是水星台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从2011年至今担任人大代表的13年间,我始终牢记代表职责使命,立足社区书记岗位实际,坚持为基层群众代言,坚持为社区治理聚力,履职期间先后提出关于民生保障方面的建议议案30余件,推动解决了群众排水难、用气难、停车难等实事难事90多件,做到了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今年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70周年,回忆往昔,有几件事情、有一些时刻我仍记忆犹新、慎行追远。
“必须解决水患问题”
2008年社区换届,我当上了水星台社区的党委书记,同时也当选为区人大代表。当年夏天,襄阳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社区受灾严重,积水最深处超过1米,居民出行只能乘船。时任襄阳(原襄樊)市委书记唐良智还到社区实地查看,看望受灾群众。
水星台社区本就地势低洼,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周边建筑的地基越抬越高,积水几乎全部涌入了老居民区。借着市委书记来调研,我把解决社区积水的问题向他反映,他也表态必须解决这一问题。
其实,社区历任班子都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改造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单凭社区自己很难完成这项工作。拿到书记的“尚方宝剑”,我开始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到区住建局、区财政局等单位游说,在这个过程中我才知道,需要腾出土地建设泵站;还要与邻居市民防办的管道连接,污水才能进入城市主管网;连接管道还需要拆掉人家的一排库房……千头万绪,哪一项工作都是“压力山大”。
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争取领导支持。后来,每次去市委、市政府开会我都会留个心眼,在院子里转一转,希望能“偶遇”市领导。有一次,还真让我遇到了调研返回的唐书记。我向他讲明了来意,他也表示一定会推动相关部门解决居民们的难题。此后,我开始在社区里寻找合适的土地为建设泵站做好准备,还积极与市民防办联系,争取理解和支持。
在我多方奔走、努力协调之下,社区下水管网改造工程于当年11月11日正式开工,那一天,居民们敲锣打鼓,扭着秧歌欢迎施工单位的到来。为了支持泵站建设,有几户居民主动让出了自己的部分宅基地;市民防办拆除了5间库房,修建了蓄水池和抽水泵,最终把这件事情解决好。……大家的支持,让我感动不已。
第二年夏天工程完工时,居民们听说唐书记回访,含着热泪、递上西瓜、端着茶水迎接。我第一次实际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代表,为群众发声、为群众解难是多么的神圣和光荣。
“要留住水星台这个城市记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城市有许多历史记忆,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老城区,是最宝贵的东西,不能因为浮躁、无知而破坏掉。”
在日常工作中我发现,许多游客甚至市民,不知道水星台在哪儿,更不知道水星台社区的由来。我们社区里的水星台是省保单位,是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古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淹没在城市高楼里,淡忘在人们的记忆里。
重现古迹价值,一直是我的一桩心事。多年来,我多次在樊城区人代会上探讨历史古迹的保护和利用,提交关于历史风貌街区传承的建议议案。
2011年襄樊大道改造项目启动,社区门口的解放路正好在改造范围内。时任分管副市长朱慧强调,要在改造中留住襄樊记忆。得知这一消息,我一方面以人大代表的身份,给朱慧副市长写信,希望在改造上增加水星台的记忆点,将社区门口的公交站台由“樊城一桥头站”改名为“水星台站”,留住城市记忆;另一方面,我还邀请人大代表和媒体记者实地调研,通过各种渠道帮助我们鼓与呼。
最终在各方的努力帮助下,朱慧市长作出批示,推动相关部门落实工作,公交站名成功改名,这座城市也终于留住了“水星台”的记忆。
解决了软件问题,我们还要依靠自己解决硬件问题。借助襄樊大道的改造,我们筹措了200万元资金,以水星台古遗址建筑风格为基调,对社区和周边环境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形成了如今在众多社区中独树一帜的文化风格。如今,漫步在水星台的大街小巷,仿古牌坊、镂花路灯,以及飞檐微翘的门楼,让每一位来访者都能感受到这里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社区连续多年被评为荆楚最美社区,到社区考察学习的外来朋友络绎不绝、交口称赞。
“守住居民的‘微幸福’”
都说社区是社会治理最小的细胞,这说明社区工作千头万绪,不可或缺。面对居民们大大小小的期望,多年来我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担当以务实的作风和有效的措施,守护住居民们一个个“微幸福”。
水星台社区地处老樊城核心区域,南来北往的流动人口很多,仅在社区工作的新疆少数民族就有20多人。新疆人艾力在襄阳经商多年,一直租住在水星台社区,平时热心的艾力和妻子经常会参加社区开展的各类活动,跟居民们打成一片。在一次人大调研走访中,我发现艾力好像有心事,经过询问了解他们想把新疆老家留守的就读一年级的女儿接过来就近入学,方便照顾,但因为对政策不理解,非常焦虑。
得知这一情况后,我第一时间联系区教育局、统战部和学校,考虑他们情况特殊,我还让社区人员带着他们到学校沟通协调,帮助出具相关手续,最后多方合力帮助他们解决了孩子入学的问题。
2012年底,社区面临征迁,许多居民因为“穷家难舍、故土难离”,对征迁工作很抵制。当时适逢腊八节,我们组织征迁户100多人共度“腊八赶集会”,大家欢聚一堂,熬粥、喝粥;道问候、送祝福,争取他们对征迁工作的支持。后来,他们搬离社区,分散在襄阳各地,但每年“腊八节”我们都会举办“腊八赶集会”,邀请他们回到社区聊聊近况,看看社区的变化,如今这一活动已经举办了12年。
许多社区老居民是票友,喜欢听戏,但社区没有这一资源。有一年“两会”期间,我遇到了原市政协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郝桂萍老师,热情邀请她来社区表演。后来,她每年都要来社区两三次,免费为大家唱襄阳坠子,受到居民们的热烈欢迎。
这些年来,结合社区书记和人大代表的职务要求,我在社区组建了流动“小板凳”工作队,利用休息时间,提着“小板凳”在房前屋后、树下林荫,与居民推心置腹、促膝长谈,通过“问、商、定、议、评”五步工作法找准问题,按照居民“点单”、社区党委“派单”、各责任主体“接单”,代表跟踪“督单”的“四单”模式,多方携手推动解决了雨棚安装、晾晒区卫生整治、绿化养护等实事11件。
(作者系樊城区第五、六、七届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