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张英 周国兴)为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高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樊城区司法局积极开展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打造法治建设亮点。近日,司法部、民政部印发了《关于命名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的决定》,决定命名1136个村(社区)为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樊城区屏襄门办事处红光社区榜上有名。这是自清河口办事处清河桥社区(2015年第六批)之后,樊城区司法局倾力打造的新“国牌”。
虎年伊始,该局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确定加大争创品牌力度,把创建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之一,纳入规划,根据城市、乡村不同特点,选择基础条件比较好的社区、村,有步骤、分阶段开展创建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激发创建活力,形成示范效应,打造一批靓丽的城乡法治名片。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是重点内容。
樊城区共有10个镇办,94个社区,70个村。2015年,该区清河桥社区被命名为第六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其余为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近年来,由于创文工作不断加大力度,全民普法工作深入开展,基层社会治理不断深化,社区(村居)的自然环境、社会面貌均发生了明显好转。本着好中选优的原则,区司法局依据“组织建设有力、民主建设规范、法治宣传扎实有效、开展平安创建成效明显、法治氛围浓厚”等五项标准,从众多的村居(社区)中精心遴选申报单位。红光社区地处樊城区老城,近年来,该区坚持民主自治,实现了“八个没有”。社区多次被省、市委授予“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被区委、区政府授予“无越级上访社区”等称号,两次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和谐示范社区”。经过综合权衡,反复比较,最终确定该社区为命名推荐单位。

在硬件建设上,区司法局请业内公司现场测量,精心设计,组织建设施工:将进口楼道打造成法治长廊,在长廊两侧的墙壁上,制作10个长2.4米、宽1.2米的《民法典》等法规宣传牌,展示《民法典》等法规的精华内容,社区居民进出即可浏览。在社区内院,有一个长约25米的绿色走廊,在走廊四周,因地制宜,适当添加法治文化元素,与周边的自然、人文景观相辉映,浑然一体。社区居民在长廊休息时,可随意品鉴。在社区内,孟建玲书记专门腾空两间办公用房,面积约90平米,用于打造“红光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站”。站内设服务大厅、调解室,按照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证服务四大板块设计施工。建好后,依托社区、司法所和社区律师,可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在软件建设上,区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股干部深入社区,按照创建工作标准要求,指导社区人员收集相关资料,建立完善台账,确保资料分门别类,真实完整。
(作者:张英 周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