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和平年代的“ 最美逆行者”
他们与时间赛跑,和死神抗争
哪里有险情他们就往哪里冲
他们奉献自己的青春,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岗位上
赵宏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赵宏,安徽霍邱人,中共党员,1977年9月出生,1996年12月入队,湖北总队襄阳支队特勤大队二级消防长。从事消防救援25年,参与抢险救灾上万次。抗疫抗洪救灾,次次都没落下。2021年,支援河南救灾,赵宏率先跳入齐腰的泥水中,来回往返8趟,将56名群众顺利转移。先后被授予“执勤岗位训练标兵”“十佳岗位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并获评“湖北骄傲人物”“十大荆楚消防卫士”“全国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十年磨剑,锻造“兵王”传奇
在市消防救援支队提起赵宏,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他是一个很牛的‘兵王’。”面对“兵王”这个带有传奇色彩的称呼,赵宏说:“我只是在尽力做好本职工作。”
1996年高中毕业后,赵宏怀揣着军人梦成为襄阳消防队伍的一员,从此他的生活“生一半,死一半;火一半,水一半”。救灾抢险、把群众从生死线上拉回来,就是他的职责。
25年来,赵宏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为了练好本领,别人练一遍他就练十遍。腰肌劳损严重,他冒着可能“坐轮椅”的风险,把牵引床等医疗器械搬到寝室,训练完了就做理疗,如此反复。
1997年,赵宏开始了十年的“竞赛之路”,其间参加了各类大比武、大演习。个人单项科目“挂钩梯”,要求从距训练塔32.5米外的起点,携带挂钩梯攀登至4楼,他创下了13.26秒的记录,至今无人打破。此外,不论是体能测试、现场排故,还是文化答辩、理论考试,他都非常优秀。在全国17万消防员中,他脱颖而出,成为7名消防“兵王”之一。

1998年,年仅21岁的赵宏经历了生命中首次“生死时刻”
“那是我离死神最近的一次。”赵宏回忆说,当时谷城县茨河镇一家烟厂储藏烟叶的山洞着火了,800米深的洞穴弥漫着滚滚黄烟,灭火难度非常大。他和队友组成攻坚班,穿着湿透的衣服进入山洞灭火。一米多高的黄烟拦住去路,排烟机又接连发生故障,进洞时间久了,攻坚班队员渐渐呼吸困难,体力也不断下降,徘徊在生死边缘。一天一夜的抢险,让仅靠几个鸡蛋维持体力的赵宏精疲力竭,当他从洞中缓缓走出来后,一下子支撑不住,倒了下去。此后,赵宏有了“天阴就头痛”的毛病。
这次抢险经历并没有让年轻的赵宏退缩,反而让他感受到了消防员对群众、对社会的重要性。

2008年,襄城观音阁路段发生9车连撞的事故,三人被困在变形的驾驶室内,十分危险。面对救援坡度大、车身与桥墩粘连、人员受困严重等难题,多名消防员束手无策。经过仔细观察,赵宏挺身而出,快速制订救援方案,冒着驾驶室随时可能被压塌的风险,通过狭窄的空隙把头伸进驾驶室观察,以便确定下一步救援计划。在队友的密切配合下,他果断破拆驾驶室救出了受困者。
完成一场出色的救援,需要具备足够的知识量,这不仅要靠日常的经验积累,更需要不断拓展视野。赵宏通过看视频、读书,以及收集各类消防文献的方式,不断丰富自己知识储备,并“走出去”交流学习。
甘于奉献,彰显无私情怀
为了干好消防,赵宏很难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20多年来,他常常每周才回家一天,遇到紧急的任务,他甚至连续数月都不能回家,家庭的担子主要由妻子在承担。赵宏说,他和10多岁的儿子相处的时间总共还不到两年。对于远在老家的年迈父母,他更是无法陪伴。身上受过多少伤、遇到过哪些险情、要去哪里出勤,这些赵宏都不敢对亲人讲,“就算说了,他们也只能干着急。”就连2008年的汶川地震救援,亲人们也是通过新闻才知道他的去向。当时,他连续7天失联,急坏了一大家子人。
那次救援行动中,赵宏是湖北首批前往四川救援的消防指战员之一。抵达灾区后,他们顾不上悲伤,立即投入到救灾工作中,疏散并帮助了九百多名群众。其间,在山里救助一位83岁的老人时,他差点坠入山崖。

“面对灾情真的很心疼,我一边庆幸自己是消防员,可以给群众提供帮助,一边又希望这样的场景再也不要出现。”谈到汶川救援,他的眼眶有些湿润。在汶川地震救援中,赵宏获评“全国抗震救灾先进个人”,这项荣誉他视若珍宝。
“我最大的愿望
就是把队员安安全全地带入火场
再平平安安地带出来。”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消防员,他现在以培养新人为主。从业的25年里,赵宏带出了一批又一批消防员,他们逐渐成长为消防队伍中的精兵强将。
“荣誉和功勋都已过去
把所学、所知传承下去
才是我们最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