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徐 琦)今年以来,樊城区通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将数字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结合到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对外开放的发展过程中。围绕工业企业进行“数字化”提档升级,大力实施“5G+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传统产业改造工程,通过政策、资金、平台等全方位、全流程的保障服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6月9日,合武高铁跨沪渝蓉高速公路特大桥上,4台智能造桥机如“钢筋铁甲”般环抱住梁体,标志着中铁十一局汉江重工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上承式智能悬灌造桥机首次在高铁建设中使用。
据汉江重工相关负责人介绍,相比传统挂篮施工方式,使用智能造桥机建造一个3米长的节段可以节省2天时间,建造一个128米长的连续梁可以节省一个多月的时间。数字化监控平台也让造桥更安全。它不仅实现了对“人、机、料、法、环”全流程智能管控,实时反馈设备运行状态,对施工过程中能实时监控、精准控制、及时预警,施工安全性显著增强。
“通过数字化转型,公司增强了研发能力,产能不断提高。”汉江重工负责人介绍,2024年,汉江重工承揽的任务总额达到了14.45亿元,数字化的提档升级,使得产能迅速提升,也加速了公司产品迭代升级,新产品逐步扩充。
在樊城区,数字技术正推动企业将生产模式从传统制造向绿色智造转型。一方面,引导企业“智改数转”;另一方面,推动企业绿色转型。

6月25日,记者走进位于航空航天工业园的襄阳蓬达高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蓬达高科”),放眼望去,高效的人机交互、有序的生产节拍,共同奏出一曲智能制造的协奏曲。
“通过数字化技术,打通研发管理、计划管理、过程管理、制造资源管理、物流配送管理、绩效管理,实现现场作业的透明化和精细化,提升了现场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蓬达高科信息化办公室负责人耿工介绍,通过系统开发,从生产计划表到生产原料配备、生产过程中每一台机器的运行,全部实现数字化。
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蓬达高科在2018年就启动了数字化转型。航空航天产品的零部件多为小批量、多品种,产品链条长,涉及环节多,数据收集工作非常困难。对此,蓬达高科通过分析人员、设备、物料、环境等多项数据,打通产销研流程、供应链、车间现场管控等信息“孤岛”,形成现代化的数字化工厂。
目前,公司已搭建起基础研究、创新技术研究和应用、高端技术开发和应用、通用技术开发与应用4级创新体系,在生产一代、销售一代的同时更注重研发一代。
与此同时,樊城区经信局积极邀请数字化转型领域专家,举办多次数字赋能理论知识培训。开展工业互联网进园区活动,采取理论授课和现场观摩等方式,解读优秀实践案例,推动数字化资源供需精准对接。
上半年,樊城区大力实施数字领航链接工程,鼓励龙头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辐射推广。1—5月,全区13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65.1亿元,同比增长17.3%;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速20.5%,位居全市第三位;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7.7亿元,增幅82.2%,位居全市第三位。
(作者:徐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