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嵇梦严)10月8日,以“潮声共振,燃动樊城”为主题的襄阳·国潮音乐嘉年华在樊城激情唱响。作为我区首次承办的大型音乐节活动,这场为期一天的视听盛宴,吸引了数万乐迷共聚襄阳,不仅成就了一场现象级的音乐狂欢,更实现了“音乐+旅游”模式的深度“破圈”,成功探索了以高品质文旅活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现将活动经验与后续发展思考汇报如下:
一、活动经验总结:一场音乐节“激活”一座城
(一)从“观演”到“沉浸”,体验破圈优化服务品质。樊城区围绕音乐节服务保障工作,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保障体系,实现了从基础观演服务向沉浸式体验的跨越升级。高位统筹与精心组织并重。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指挥长的活动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活动筹备、对外宣传、对外联络、安全保卫、环境整治、后勤保障、交通保障、医疗保障、商务联络等10个专项工作组,严格执行“日报告、日调度”工作机制,实现了对活动筹备与实施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多重保障与温情服务并举。投入安保警力1200余人、志愿者1000余人、环卫保洁150余人、专业医护70余人,确保了从入场引导、演出保障到散场疏散等各环节的贴心服务。针对阴雨天气,工作人员加班加点硬化200多亩场地,志愿者们开启“手搓式”排水模式,保障乐迷观演体验。高效疏散与便捷接驳并行。对外地歌迷开通武汉、南阳、信阳、邓州、宜昌、荆州、孝感等十几个周边城市直达活动现场的接驳专线车。科学规划各类车辆流线与停车区域,主动协调加开10趟夜间高铁,与市区280辆免费接驳车实现“高铁+公交”无缝衔接,确保数万乐迷“散场即达、快速离场”。
(二)从“单点”到“全域”,消费破圈释放经济动能。樊城区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精心布局,让乐迷真正“留下来、玩得好、还想来”,成功将本次音乐节“流量”转化为“销量”。直接经济效益明显。活动观演总人数超4万人,其中60%为来自周边城市的外地观众,展现出强大的跨城客流吸附力,活动直接实现票房收入2000万元。间接拉动效应突出。凭借演艺活动1:7的消费带动效应,预计拉动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约1.4亿元。消费热潮辐射至全行业,辖区住宿入住率同比提升35%,核心商圈销售业绩亮眼,泛悦广场销售额同比提升约40%,武商MALL销售额同比增长约20%。产业联动成效显现。推出“一张票解锁N重福利”计划,策划核心景区、商圈、49家酒店、12家餐饮企业参与的“音乐节专属消费礼包”,形成“特色餐饮、舒适住宿、欢乐购物”的一站式消费生态。成功策划“宠粉行动”,通过政企合作筹集发放含本地名优特产的“文旅大礼包”10000份,既传递了城市温度,也推广了本土品牌。
(三)从“流量”到“留量”,声量破圈引爆全网口碑。本次音乐节不仅实现了全程“零安全事故、零重大负面舆情”的“双零”目标,更通过精准的宣传策略,成功实现了从流量曝光到口碑认同的完美转化。全网传播形成声势。创新运用网络达人探营、设置城市文化议题等方式,推动#襄阳国潮音乐嘉年华#相关话题视频全网播放量突破3500万次,长时间占据抖音全国热榜。媒体矩阵协同发力。撬动央省级主流媒体发稿200余条,引导产生4200余条网友自发好评,形成了“主流媒体集中发声、网络平台持续刷屏、广大网友自发点赞”的立体传播格局。城市形象有效提升。通过全方位的宣传推广和优质的活动体验,极大提升了襄阳城市形象的传播力与美誉度,为将短期客流转化为长期客源奠定了坚实基础,生动诠释了“一场音乐节,带火一座城”的融合发展图景。
二、市场趋势研判:音乐节“唱响”消费新业态
基于本次活动实践及行业观察,音乐节已从过去的小众文化体验,演进为引领文旅消费的新业态。深入研判市场趋势可见,樊城布局音乐节赛道,正是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机遇的战略选择。
(一)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音乐节成为文旅消费“新引擎”。2025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音乐节观演人次同比增幅高达66.7%,显著高于演出市场整体增速,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全国范围内共有36个音乐节同期竞演,其中湖北省占据2席,印证了区域市场的活跃度与“襄阳·国潮音乐嘉年华”的布局前瞻性。音乐节已从单纯的演出活动,升级为能够显著拉动住宿、餐饮、交通、旅游等相关产业的综合消费载体。
(二)市场重心持续下沉,非一线城市成为发展“新蓝海”。演艺市场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地理迁移”。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演出活动总场次同比增长34.1%,总票房更是同比飙升86.6%,这标志着文旅消费的活力正从超大城市向广阔的区域市场扩散。曾经局限于一线城市的观演体验,如今正“出圈”走向大众,越来越多的演出选择花落有特色、有潜力的“小城”。这一趋势为樊城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使其得以从“商贸中心”跃升为“潮流前沿”。
(三)消费动机深刻变迁,“为一场赴一城”成为“新常态”。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已从“看演出”升级为“体验一种生活方式”。音乐节强大的“虹吸效应”能够吸引跨城观众,他们追求的是一场融合了音乐、旅游、美食与城市文化的复合体验。这种“音乐+文旅”的深度融合模式,与樊城区域中心的交通优势和商贸中心的消费潜力高度契合,为我们将短期客流转化为长期客源,将活动影响力转化为城市品牌力,提供了清晰的路径。
三、后续发展建议:推动音乐节从“现象级破圈”迈向“常态化繁荣”
音乐节带来的短期热度如何转化为城市发展的长期动能,是樊城文旅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为此,我们应围绕“品质化、品牌化、产业化”三大方向系统发力,构建音乐节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的良性生态。
(一)提升服务能级,推动服务从“基础保障”到“情感联结”。现代节庆经济的核心是情绪消费与体验经济,留住人心的关键在于,将优质服务贯穿于游客触达的每一个细节。构建长效机制。总结提炼本次活动在指挥协调、部门联动、政企合作等方面的有效做法,固化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常态化运行机制,推动资源配置、信息共享、应急联动等环节持续完善。夯实服务基底。持续优化入场流线、交通接驳、通信保障、安保应急等基础环节,形成标准化、可复制的保障方案,确保安全、有序、高效的底线体验。打造温情记忆。系统化设计“宠粉”体系,将“文旅大礼包”、地标亮灯、志愿者暖心服务等举措固化为品牌特色,让精细、精准、温馨的服务成为樊城的鲜明标签,真正实现“以情留人”。
(二)优化品牌运营,推动IP从“落地生根”到“枝繁叶茂”。首秀的成功,为“襄阳·国潮音乐嘉年华”IP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应推动其从单一活动升级为具有持续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培育核心IP。坚持高标准举办核心IP音乐节,力争将其打造成华中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文旅盛事之一。深化“国潮+襄阳”内涵,将三国文化、汉水文化等元素深度融入活动策划、视觉设计和现场体验,开发城市限定文创产品,形成独特的品牌辨识度。构建活动矩阵。充分激活现有场地与市场资源,积极引进各类文化展演、体育赛事、创意市集等活动,构建“年度有盛会、月度有亮点”的文旅节庆生态,推动文旅活动从“单点引爆”转向“持续繁荣”。实施品牌联动。争取将“襄阳·国潮音乐嘉年华”品牌纳入全市乃至全省文旅推广体系,策划跨区域文旅线路,实现客源互引、品牌共振,提升区域文旅整体吸引力。
(三)深化产业联动,推动效益从“门票经济”到“生态共赢”。着力延伸音乐节产业链条,使其从一个文旅活动,转型为赋能本地产业的综合性平台。延伸消费链条。推动形成“音乐节+文旅+商贸”全链条消费生态,将票根权益延伸至特色餐饮、精品酒店、商圈购物等多元场景。设计推出“音乐节专属旅游线路”,串联重点景区、商业综合体和文旅消费集聚区,实现从单一观演到全域消费的升级,做强“音乐节周边”经济。赋能本地产业。对接本地轻工制造、文创设计、农特产品企业,使其成为音乐节衍生产品的供应商、合作方,让音乐节的品牌红利更直接地反哺本地经济,形成“活动引流、产业承接、多方共赢”的良性循环。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支持音乐节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在市场准入、政策扶持、宣传推广等方面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为音乐节品牌化、产业化发展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实现活动成功举办”与“产业提质增效”的有机统一。
通过以上路径,我们将逐步构建一个品牌引领、服务支撑、产业联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让“国潮音乐嘉年华”不仅成为樊城的一张闪亮名片,更成为驱动区域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引擎。
(作者:嵇梦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