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李莎 朱月皎)家中的老物件、老照片,不仅承载着过往的记忆,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隆中牌座钟、海鸥牌缝纫机、欧丽牌双卡收录机……3月15日,一场特别的“老物件、老照片”展在“鹿角门藏馆”里举行。
据悉,本次活动是由鹿角门社区和襄房联合主办,旨在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立体化宣传、展示襄阳的本土文化。
长长的玻璃展台上,一件件老物件、一张张老照片、一摞摞文史资料类,组成时光隧道,真实记录了“襄樊”(1949年-2010年)记忆里的历史图景。
据策展人李大鹏介绍,襄房开展征集、收藏“历史记忆”工作已经六年了,目的是为了打造一个属于襄阳人自己的历史文化空间。目前,襄房内征集、收藏的种类主要包括文史资料和时光杂货两大类。其中,文史资料包括旧书籍、老照片、老档案、旧文件等,目前有三千多件,且已整理成体系。而时光杂货里两百多件的物品,主要是老旧的生活用品、文化用品、通讯用品等,均与襄阳有关。当天参展的老物件、老照片共50多件。
活动现场,不少参观者驻足在展台对面的玻璃展柜前。柜子里,一台黑白电视机和其上方的彩色电视机定格在同一个画面——新华服装城。“曾几何时,这里是襄阳人追逐时尚的天堂。”一边解说着画面,李大鹏一边向参观者娓娓道来了藏在这台黑白电视机背后的故事。“七八十年代,黑白电视机算是家庭财富的一种软实力标志,这台电视机正是来源于一位‘老襄阳’,送来时已损坏许久。经我们维修后,现在这台电视重现昔日光彩,带领人们重温时光记忆。”
鹿角门社区老党员、73岁的刘杰生表示,这些老物件充斥着老一代人满满的回忆。在海鸥牌缝纫机前,这位“老襄阳”停下了脚步,“我们那时候结婚的彩礼是‘三转一响’,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现在结婚得有房有车。老物件是不同时代的生活缩影,它既留住了城市记忆,也见证了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
拨动指针,聆听着熟悉的整点报时的声音,90后的社区党员刘思杨倍感亲切。“这台隆中牌座钟我家也有一个,现在还能用呢!”
鹿角门社区工作人员表示,上个月,他们就在“鹿角门藏馆”举办过“赏门票 学党史”门票展,日后,社区方面将继续借助“家门口”的文化藏馆,举办更多有意义的活动,让市民在丰富多彩的活动里学党史忆初心。
(作者:李莎 朱月皎)